附庸风雅录 第108章

作者:阿堵 标签: 近代现代

  西洋耶诞节,其重要程度,正如大夏春节。绝大部分师生都归家团圆去了,校园里几乎看不到人。卫德礼曾经热情无比地邀请方思慎去家里做客,但方思慎觉得这种合家团聚的日子并不合适。最后说了一句话,堪比原子弹,秒灭对方:“等他来了,我们一起去你家拜访。”

  姑祖母何惟真也早早打来电话,叫方思慎过去玩。事实上,老太太寡居在家,晚年寂寞,几乎每星期都打电话,跟新认的侄孙儿聊几句。何惟真夫家姓库克,其家原是南方大奴隶主,在花旗国这个新生国度里,就算相当有历史了。库克家族庞大而富有,何惟真嫁的属于旁支,但已经是德尔菲亚地区数得上号的大富豪。方思慎收获节登门拜访,库克家相当热情客气。问题是一大家子都是生意人,第三代更是些活泛跳脱爱玩闹的主儿,别人可能对他很好奇,但方思慎跟他们真没什么话说。何惟真倒是很喜欢他,只可惜方大博士忙得很,实在没时间陪老太太唠嗑。

  三个星期的假期,隔得这么近,不上门一趟说不过去。方思慎只好又带着小刘陪了老太太两天。恰逢何家晚辈也来探望姑祖母,顺便传达爷爷从夏国回来的信息,于是跟传说中的堂兄堂妹还有堂侄提前见了面,正式收到赴本家一起过年团聚的邀请。

  来人中有权做主的,是现任当家人何慎行的二儿子何致远,年岁比方思慎稍大。见他住一晚就要回学校,很真诚地道:“致柔你有这么长的假,跟我们回去住不好吗?家里地方都是现成的,我爸就盼着你去,天天念叨呢。”

  何家“慎”字辈折了一个何慎思,另有一个老大何慎言,刚成年就遇上时代大动荡,随同祖父父亲为家族安危拼搏,不幸染病,很年轻便去世了,未能留下子嗣。故而如今当家作主的,是何惟斯的次子何慎行。而第三代“致”字辈,仅有他的两个儿子致高致远,跟一个女儿致君。倒是已经嫁出去的,例如何惟真,还有离异的何慎薇,孩子都不少。所以尽管乍看去一大家子,实际上嫡系却堪称人丁零落。故而即便认回来的不过一个养子,也显得弥足珍贵。更何况,他是何惟我一支留下的唯一牵绊。

  突然多出这么多亲戚,方思慎一直在努力适应中。微笑着委婉谢绝:“学校的课题催得紧,虽然放假了,也没有太多闲暇。等春节,春节一定去给爷爷、伯父和姑姑拜年。”对方的姿态起头就摆得亲密,令方思慎没办法再保持距离,说话间只得将称呼前的姓氏去掉。

  堂兄堂妹生于斯长于斯,花旗国本土化程度很高,虽然在长辈熏陶下都会讲夏语,但明显更习惯西语的表达方式。至于五六岁的堂侄,说完“你好”二字,出口的就全是叽哩咕噜的洋话了。方思慎很感激他们的热忱,只不过课题的诱惑力显然要大得多,按计划返回学校,该干什么干什么。

  耶诞节一过,新的一年就到了。共和六十三年,西历2626年一月底,卫德礼那边的文物流转过程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哈罗德家的孙子在Wheatley博士锲而不舍的坚持下,终于回到老家已经卖掉的旧宅,说服现主人同意课题组上门寻找证据。经过连续一星期的搜寻,居然真从地窖深处大堆旧书报中翻出了一摞七八十年前的信件,其中就有远赴夏国冒险的,时任洋枪队长的老哈罗德写给自己父亲的平安信。

  海外新发现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内的研究进展,对于小军阀卢祖荫当年可能出没的地点和可能做过的勾当,也有了更多细节。

  卫德礼还顺便以极低的价钱收购了哈罗德旧宅地窖里那一大堆废纸,志得意满地回到普瑞斯。

  也许他的好人品好运气传给了整个课题组,没多久,就在夏历春节前夕,从大夏国内传来好消息:越州一个地方博物馆的研究员,在清理库存的时候,无意间翻出几块玉石残件,觉得上面的雕刻符号跟最近州立博物馆征集信息的图样有些相似,于是抱着侥幸心理通报上去。

  方思慎收到照片,激动得手都抖了。要知道,哈罗德家坚持与六件青铜器捆绑出售的,就是同品质同类型的一堆残片。方思慎和学生们曾经试着拼接,只有少数几块能连接起来,没有太大意义,推测很可能原本属于一整块刻了字的玉版。尽管玉上的刻痕与青铜器上浇铸的铭文笔势不同,但符号构成原理本质上完全一致。闭上眼睛,方思慎脑海中就能浮现出每一个图案所对应的铭文字符。

  越州地方博物馆的新发现,因其数量少,品质残旧,无法在完整性上做出太大贡献。但它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充分说明了花旗国这批海外文物并非孤证,故而在源头上解决了“从哪儿来”的大问题。

  至于那几块玉石残件为何此前会被彻底遗忘在地方博物馆的库房角落里,也并不难理解。因为对于玉器来说,人们更看重其审美特质,此类文物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玉石本身的品质及其加工工艺。即使年代足够久远,如果仅仅是些残片,玉石品质也一般,又看不出雕刻工艺上的独特之处,也很容易被忽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几件东西缺乏正统出身。据说是大改造期间挖防空洞无意中挖出来的,直接交了公,连出土记录都没有。当时过手的虽然也有行家,第一眼直接把上面的刻纹认作了图案,压根没往文字方面想。在毫无佐证的情形下,认定它们并无深入研究的价值,便搁下了。这一搁,就是四十年。

  方思慎立刻通过吕奎梁的关系,要求将这批玉石残件借调到人文学院古夏语研究所。可惜时机不太好,大学里已经放寒假,博物馆因为临近春节人都走光了。最后只能请父亲帮忙盯着,等一过完年就执行。

  方思慎跟研究院请了两天假,连上周末一共四天。都知道他是要过夏历新年,假请得很容易,课题组的学生们还送了不少别致的新年礼物。

  腊月二十九下午,整理完手头的活儿,去了梁若谷的住处,预备跟小刘商量商量明天的行程,再收拾收拾东西。何慎薇一个星期前就打电话,说是派车来接,到高登市与何家人汇合,一起乘包机过去。何家本家在西海岸的金山市,后来生意重心东移,如今后辈们多数定居在东边大城市,只有老太爷何惟斯仍旧住在老宅里。何慎薇离异后,多数时间倒在老宅陪堂伯父。赶上过年这样的特殊时刻,老爷子一声令下,儿孙们只能四面八方往回赶。

  方思慎的假从除夕开始,何慎薇便说留人等候。他不想这样麻烦,委婉地解释说有朋友同行。虽然小刘一贯以保镖司机随从自居,但方思慎带着他的时候,从来都介绍说是朋友。何慎薇问了两句,便明白了,不再坚持,只道登机前知会一声,那边有人接。

  梁若谷的屋子方思慎有钥匙,还是先按了门铃。应门的是汪太子手下熟识的保镖,因其姓展,人称展护卫。进去一看,梁才子,刘火山,加上展护卫三人,正坐在长条形的豪华餐桌旁,一人一碗泡面。

  大惊:“怎么吃这个?”

  小刘道:“常伯到儿子那里过年去了,初五才回来。”

  常伯是汪太子请的厨师,已经定居花旗国。一年到头待在主家,也就过年几天得空看儿子。

  梁若谷斯斯文文挑着面条,纸筒泡面吃出海参鲍鱼面的派头。这时放下筷子:“方老师吃饭没有?来一桶?时蔬鲜蘑的怎么样?”

  方思慎四面扫视一圈:“就你们三人?没一个会做饭的?”

  展护卫道:“老大回国过年去了,也是初五回来。”嘿嘿一笑,“反正也没几天,凑合凑合得了。”

  他跟小刘俩大老爷们,从没进过厨房。梁若谷自小被母亲娇养着,真正十指不沾阳春水,说起来,比洪鑫垚那暴发户家庭出来的皮实扛摔正经富二代,不知金贵多少。原本来花旗国留学是最好的锻炼机会,不想有汪太子包吃包住,纵得丁点儿长进也无。

  经过半年相处,方思慎知道他除了吃住在汪浵这里,其他方面一分便宜也不肯占。一想便明白了,春节回家没时间倒在其次,主要恐怕还是太贵,跟汪太子同路更加尴尬,只能留守。

  大过年的吃泡面,看着都心酸。

  放下书包:“别吃这个了,我瞧瞧厨房里有什么。”

  打开橱柜,整整两箱子泡面,还有各种真空包装的熟食,以及面包饼干之类没营养的食物。再看冰箱,基本空了,只剩几包榨菜丝,还好架子上调料依旧齐备。这个时候,去唐人街是来不及了。年关底下,凡是做夏人买卖的店铺,基本都关了门。海外夏人老规矩守得比本土还严,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

  方思慎拉着刘火山去了附近的洋人小超市,买回来一堆蔬菜、鸡蛋、鲜肉、通心粉,非常难得的,这家店居然还有大米。半个小时后,每人分了一盘子榨菜肉丝通心粉,一碗鸡蛋青菜汤。青菜是速冻菠菜,化开了凉拌煮汤都还不错。

  梁若谷叉起几根通心粉,笑:“啧啧,榨菜肉丝……方老师,您真有创意。”

  方思慎看着他:“很难吃?”

  梁才子低头开吃:“挺好吃的。”

  最后几个盘子都见了底,小刘主动去洗碗。方思慎跟展护卫交代:“榨菜肉丝我多炒了一点,在冰箱里,明天可以做个盖浇饭。只有你俩的话,三量杯米,一倍半高的水,按下电饭煲开关就行了。就算吃泡面,也可以煮个鸡蛋,烫点儿青菜,多少有些营养。”

  梁若谷知道他明天要去亲戚家过年,这时抬起头问:“你哪天回来?”

  方思慎觉得自己看出点可怜巴巴模样来,叹气:“最晚初三下午。”

  “哦。”梁才子不说话了,起身上楼。

  从德尔菲亚到金山市,航程五个小时。加上两头开车的时间,总共七八个钟头,并不轻松。方思慎要去赶何家的年夜饭,怕去晚了失礼,一大早就和小刘动身出发。在德尔菲亚候机的时候,想到国内午夜十二点自己正在飞机上,于是给父亲打了个电话。

  该说的都说完,总觉得父亲欲言又止。心里猜测他不大愿意自己去何家,可是又不可能说不许去。临到挂断,十分不舍。大概在花旗国待得耳濡目染,一句话脱口而出:“春节快乐,爸爸,我爱你。”

  电话那头一下没声了。许久之后,方司长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春节快乐。儿子,爸爸也爱你。”

  再给洪鑫垚打电话的时候,方思慎心情极佳。遗憾的是洪家过年永远太热闹,洪大少背过身对着手机打啵儿,方思慎在这头听得红霞上脸,那边居然没人发现。

  洪鑫垚对他的行踪清楚得很,大致说了几句,匆匆结束:“先这样,等你回来,我们好好聊。”

  “嗯。”

  广播里开始催促登机。

  “阿尧。”

  “还有啥事?”

  三个字在舌尖上滚了滚,有了心理准备,反而说不出来了。

  “不是该上飞机了?去吧。听说何家人挺多,过年只怕也是闹哄哄的。你愿意待就待,不愿意就不待。反正又不是他们养了你,不用顾忌谁的面子。”

  “嗯,我就是去看看几位长辈。”

  最终两人半句肉麻情话也没有,直接挂了。

  抵达金山机场,果然有人接,是见过一面的堂兄何致远。

  何家大宅在金山市郊富人别墅区里,占了整个一片山坡。前边是草地,两面是树林,后边是花园。一栋三层白色别墅矗立其间,两翼延伸开来,规模颇大。何致远一路介绍,这时道:“其实这些年我爸和我们主要都在高登市,那边的房子比这个大得多,偏爷爷就是不愿意过去。这房子买得早,有些老旧,也有些小了。像这样大家都回来,三四十个,便有点儿挤。抱歉恐怕致柔你和你的朋友,得共住一个套间。”

  方思慎连说没关系。

  车开上私家路,山坡上早有人看见,呼啦啦一群人涌出来瞧热闹,主要是年轻人跟小孩子。才下车,不等何致远介绍,就有人笔直冲上来拍肩膀扯胳膊,看样子何惟斯跟何慎薇提前描述过,都知道方思慎长什么样儿。谁也不认生,一时间表哥堂弟叔叔舅舅喊得此起彼伏,方思慎根本分不出来谁是谁。

  一个三十多岁,面容威严的男子肃然道:“都进去!一点礼貌也没有,以为过年就没人敢骂你们呢?”随即展开笑容,向方思慎伸出手:“致柔,欢迎你的到来,我是大堂兄致高。爷爷他们都在里头,就等你来。”

  方思慎跟着他往里走,莫名想起《石头记》里林氏女儿初进外祖家门的情节,不由得失笑。望着花园边的参天大树,还有窗台上精美却斑驳的铁艺窗棂,又有些恍惚。

  也许就在那棵树下,也许就在那个窗台上,当年幼小的何慎思,曾经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

  万里之外青丘白水林海碧涛在心头翻涌,入眼是温馨优雅宅院中家人团聚。命运如此无常,叫人痛无可痛,失无可失。

  第113章

  何家的年夜饭,对于方思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大堂当中摆开五张红木八仙桌,最上边那张除了菜肴,还供着祖宗牌位。牌位只有一块,上书“何氏列祖列宗之灵位”。

  何慎薇悄声向方思慎解释:“当年从大陆出来,哪里还顾得上祠堂里的祖宗牌位。这是过来之后,你太爷爷亲笔写的。”望着供桌上成套的锡制祭器,带了微笑,“那烛签香炉倒都是东平老家带过来的,看你大爷爷的意思,恨不得当作传家宝。可惜一不是金的二不是玉的,小辈们没一个看得上。”

  菜肴供品都上齐了,何惟斯领头站在牌位前。所有何氏子孙,包括嫁进来的媳妇,嫁出去的女儿,总之所有姓何的,都按辈份自觉自动站好。那些不姓何的,早已经退到旁边,肃立观礼。一眨眼工夫,就剩了方思慎一个人没有归属。正犹豫无措间,听见老爷子指示道:“致柔,你站到致远边上。”

  容不得多想,赶忙应一声:“是。”迅速站了过去。

  但听一声洪亮的长吟:“拜——”孝子贤孙齐刷刷跪倒磕头。方思慎磕完了这个头,才分辨出来说话人是一家之主何慎行。

  第一杯酒洒向地面,何慎行开始念祝词。

  方思慎长到这么大,在史籍资料里阅读过无数回宗族祭祀仪式,却从未真正亲身经历。夏国本土自新朝建立以来,破除旧传统旧道德,树立新文化新风尚,像方思慎这个年纪,恰在大改造运动末期出生,很少有人经历过此类活动,更别说他还成长在林区。林区本是无人区。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和青年,为了林业这个共同目的,走到一起。芒干道,是只有新传统,没有旧传统的地方。

  他为自己身处在这个仪式当中而热泪盈眶。原本因为骑虎难下,心里十分不安,他以为就是来吃个年夜饭,最多不过是与何家诸人见个面。以何家子孙的身份参加祭祖,大大出乎意料,亦非他所愿。从头到尾,他都没有过上这儿来认祖归宗的打算。这时候却想开了,就当是替养父何慎思尽点儿孝道吧。亡魂渺渺,可也曾有过归家之念?对于何惟我何慎思来说,东土西洋,究竟哪一方才是故乡?

  一面神飞万里,一面不经意地听着何慎行的祷告,大意是向祖宗汇报这一年的家族大事,哪个公司赚钱了,谁家孩子进学了诸如此类。再拜之后,敬第二杯酒,这回是祈祷祖宗保佑,平安多寿、财源滚滚、子孙绵延。磕到第三个头,敬第三杯酒,说话人换成了何惟斯。老人用沙哑断续的声音,向祖宗汇报阔别六十多年后,重回故里探访的经历。

  最后几句,方思慎听得分明。那带着乡音的哽咽,他居然能分辨出每一个字:“阿爹,今日堂前跪拜,尚有流散在外的何氏养子何致柔。只可惜,你那不肖的三子惟我、不肖孙慎思,还有不肖媳何章氏妙嘉,都追随你到地下去了。阿爹……可怜三弟一兜子……尸骨无存,魂魄无依……你老人家地下有知,给他们引引路……”

  方思慎大恸,泪水决提而下。那一瞬间他差点就说出来:至少有一个,至少还有一个,不致尸骨无存,魂魄无依……他不敢说,用拳头捂住了嘴,泪如泉涌。

  酒过三巡,合祭礼毕,旁边的何致远拉起了方思慎。何慎薇过来给了他一个拥抱,替他擦干满脸泪水:“回家了,别伤心。”

  接下来,是何氏当家执事的子孙分别向祖宗牌位上香的时间。凡属为家族事业做出贡献的,不论男女,都有资格,按当年贡献大小排序,挨个给祖宗牌位进香。队列中还包括何慎薇离异后带回娘家改了母姓的几个孩子。

  虽然每年年终的物质奖励甚为丰厚,但这一祖宗面前排序上香的安排,无疑属于极大的精神荣耀。何慎行第一个拜过,开始按顺序唱名。方思慎这时情绪平息下来,听了何慎薇的解说,站在边上默默地看。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走上前,再退下来,领先的神采飞扬,落后的踌躇满志。心想何家这样一个古老家族,历经风雨而不倒,飘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居然还能闯出一片天地,不是没有道理的。

  眼看等着上香的人越来越少,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摆好架势,准备抢座入席。对着满满一桌美味佳肴干等个多小时,就算盘子底下都燃着保温灯,可也太考验耐性了。

  何慎行喊完最后一个,正要结束,何惟斯忽然插嘴:“致柔,你也去,给列祖列宗上一炷香。”

  除了最小的孩子,在场所有人都因为这一句话陡然肃静。

  何慎行看了老父亲一眼,神情里明显含着不赞同。让方思慎参加合祭,家里人都没有意见。但上香就不一样了。有资格上香的,都是何家独当一面的角色。而成年的子弟,进入家族企业执掌事务的标志,也是过年祭祖时这一炷香。之前商量的时候,谁也没有提让方思慎上香的事。何慎行暗中摇脑袋,当爹的仗着年纪大,越来越任性,想一出是一出,没事找事。轻轻叫了一声:“爸爸。”

  何惟斯表情不悦:“你三叔这一支,能够承嗣香火,有什么不好?”

  方思慎一直没有动。他虽然不明就里,却也看出来,上香必定别有意义。这时听到承嗣香火的话,没办法再保持沉默。站出来向何惟斯弯了弯腰:“爷爷,致柔是晚辈,说话莽撞,您多包涵。我虽然十五岁以前姓何,十五岁以后就改姓方了。养育之恩重如泰山,在我有生之年刻骨不忘。至于其他,我想……顺其自然可好?今天这一炷香,就当是我替养父何慎思,拜祭何家列祖列宗。就当……是他回来了一趟吧……”

  说完慢慢走上前,从一旁伺候香烛的老管家手中接过线香,插到牌位前的香炉里。他没有像其他上香的人一样鞠躬,而是重新跪下,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

  何惟斯颤巍巍站起来,长孙何致高赶忙搀扶着爷爷。老人指着方思慎,对自己儿子,也是一家之主的何慎行道:“看见没有?这是个好孩子。你不乐意,人家还不稀罕呢!”

  年夜饭终于开席,孩子们“嗷”一声扑向属于他们的矮桌。严肃的祭祖仪式之后,就是吃喝玩乐的狂欢时光了。大厅里满满当当坐的都是主人宾客,侧厅另外给家人帮工预备了几桌。亲戚里能来的都来了,包括不少金发碧眼洋面孔,例如库克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仅因为过年好吃好喝好玩,更因为何家长辈派发的压岁红包相当大方,没成家没工作的都能拿,见者有份。

  与方思慎同桌的是何致高夫妇,何致远夫妇,何致君,另有何慎薇的长女及次子。兄弟姐妹同座,免不了细序年齿。第一次听说方思慎年纪的几个,不约而同惊叹:“怎么可能!”

  方思慎被他们弄得腼腆起来:“真的,过了年,正式吃三十岁的饭了。”

  何致君道:“致柔哥是博士呢,在普瑞斯当讲师!咱们家一共才几个博士?没想到又多了一个。”

  众人纷纷问起方思慎的事业,他便简略说了,结果再次引来一番赞叹。这下越发不好意思,饭菜吃得压力倍增。却不想年夜饭的欢乐氛围渐渐浓厚,满堂人越吃越放松,这一桌子都年轻,更加放得开,吆喝着拼起酒来。方思慎使尽浑身解数躲酒,东支西绌,又辛苦又狼狈。最后还是大伙儿看在他初来乍到的份上,勉强放过。

  到得子时,晚辈们闹着给长辈拜年,何惟斯身边的老管家捧着个大托盘,洒金福字的红绫衬着一大摞烫金大红包。何慎行与何慎薇也都备足了红包,比老爷子的略小。方思慎给三位长辈拜完年,望着三个红包微笑摇头:“谢谢爷爷伯父和姑姑,致柔已经成家立业,不好意思拿压岁钱了。”

  何惟斯诧异:“你几时成家了?”

  方思慎把戒指露出来:“九月来这边之前,才定下来的。”

  何惟斯眯着眼点点头。暗道怪不得不肯替何家接香火。又想顺其自然也好,将来多生几个孩子,分一个姓何。

  接着问:“什么时候办事?”

  骗老人家是件很考验良心的事。方思慎没办法,含糊道:“等我回国再说。”

  无意间抬头,看见何慎薇意味深长地瞅着自己,红着脸尴尬一笑。

  方思慎没拿压岁钱,倒是小刘未能推托掉,捧着红包悄声讨主意:“方少,这不行,洪少知道,会骂我。”

  方思慎安慰他:“拜年礼都是你一路提来的,拿着吧,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