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乱世做权臣 第251章

作者:金戈万里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 穿越重生

  楚国在赵国和陈国之间选择了陈国。

  “不然你以为楚国凭什么能拿下黎国四分之一的地盘?”吕纪和将茶盏中漂浮的苦菊吃进嘴里用力咀嚼,眼含嘲讽的望着满脸不解的骆勇。

  骆勇不满的敲了敲桌子,他又不是懂了装不懂,他是真不懂,犯得上特意嘲讽他吗?

  宋佩瑜忙里抽空问了句,“盛泰然那边怎么说?”

  刚过完年,始终都在西域商路新奇货城坐镇的盛泰然便一路南下,去赵国在卫郡最南边的奇货城坐镇,就是为了防备楚国突然翻脸。

  角落里仿佛隐形人似的柏杨慢吞吞的开口,“大头的货物都运了回来,主要的人也都纷纷想办法脱身回来,尽量让家就在楚国的人支应着年后的运转,但……”

  柏杨平静的眉目间浮现不忍,缓缓摇了摇头。

  “你别摇头啊!”骆勇急得直拍大腿,“咱们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事,你直说就是。”

  吕纪和收回要去拽骆勇的手,光明正大的翻了个白眼。

  真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学不会看眼色。

  吕纪和都不知道是该笑骆勇愚蠢,还是羡慕骆勇安逸。

  柏杨却没与骆勇生气。

  非要和骆勇斤斤计较,他早就被气得死了,哪里还活得到现在。

  “所有留在楚国的人手,包括船队的人都被抓了起来,已经有少部分人被楚国交给陈国。”柏杨望着宋佩瑜手中正在滴墨的毛笔,想要说些什么安慰宋佩瑜,却什么都没说出来。

  宋佩瑜既负责奇货城的运转,也在西域商路和海运上花费无数心血,再加上任鸿胪寺卿多年,免不了要经常与楚国打交道。

  他未必能认出来主要负责赵国在楚国经营的人,却一定能说得出来其中大多数人的名字。

  在柏杨看来,楚国境内出现这么大的变故,除了威严被挑衅的永和帝,属宋佩瑜最有理由恼火。

  多年心血,就这么被楚国毁于一旦。

  宋佩瑜却没有柏杨想象中的那么恼怒。

  毕竟他早就预料到会发生这种事的可能,并早就开始为此做准备。

  如今的损失,尚且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

  要紧的东西都提前送回赵国,光是银钱上的损失,对宋佩瑜来说,就是没有损失。

  至于被楚国抓起来的那些人,本来就是根就在楚国的楚国人,就算他们提前知道楚国会与赵国翻脸,也不会下定决心来赵国生活。

  楚国也不会对这些人做什么。

  在这个时代,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只要不是造反就不会被砍头,最多就是被罚去官矿做到死。

  这些受到赵国人聘请,才在赵国商铺做工的楚国人,更是连犯罪都算不上。

  楚国将这些人抓起来,八成是想让这些人继续经营原本属于赵国的商铺,竭尽可能的维持商铺原有的利润。

  会将部分人交给陈国,也是与陈国的利益交换。

  只要陈国的人没突然失心疯,就只会惦记这些楚国人脑子里东西,绝不会想要楚国人的命。

  宋佩瑜除了唏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更多还是好奇,楚国有没有发现他留给对方的‘惊喜’。

第118章

  与此同时,洛阳皇宫正被烛火照得与白日没什么区别。

  他们不仅为陈国突然冒出来,想要趁火打劫恼怒。

  陈国对燕国出兵的消息传到洛阳前,燕国北边金山关传来八百里急报,安静十多年的突厥再次南下,已经对金山关围攻三日。

  赫连将军携边军誓死守关,损失惨重。

  如果没有援兵,金山关被突厥攻下只是时间问题。

  收到这份八百里加急的时候,正好是大朝会。

  位于上首的明正帝和下方的燕臣们各怀心思,三句话离不开赵军和赵国永和帝。

  不光是明正帝为自己的未来发愁迷茫,燕臣们心中也不好过。

  再怎么与赵国同源,也没人想做战败俘臣。

  事实上,如果不是赵国在短时间内快速壮大,接连拿下卫国和东梁并与西梁达成默契,成为九州国力最强盛的国家。

  赵国越来越多的奇货城,肉眼可见的能带来巨大的利益,连带着燕国都能凭借位置接近赵国第一座奇货城,掌握数道关卡,从中获利。

  燕臣未必肯承认他们与赵国同源。

  否则当初永和帝刚称帝的时候,这些燕臣也不会三天一封讨逆书,恨不得将永和帝的家谱翻出来,挨个骂过去。

  就连在洛阳传承数百年的宋氏,也没逃过燕臣的墨水。

  在燕国还占据上风的时候,燕臣都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赵国的叛臣连与他们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

  短短十四年过去,赵国蒸蒸日上,不仅陆续扩大领土,甚至能让西边的部落和氏族心服口服的为赵国做事。

  赵国永和帝‘大可汗’之名,传遍西域三十六国。

  反而当年坐拥两州之地的燕国,陆续经历晚年失去雄心壮志的庆帝,没有半点本事,只知道盯着赵国狂吠,死后还不忘在燕国脸上写个‘羞’字的孝帝后,又迎来同样没有半点本事,甚至连身为帝王该做什么都不知道的明正帝。

  燕国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为过,再也不见当年北地霸主的风采。

  被赵国吞并已经是必然,燕臣们唯一的指望,唯有在燕国国破后,不至于就此回家养老,还能在朝堂效力,且不会被赵臣瞧不起。

  明正帝发疯几个月后,也逐渐冷静了下来。

  他坐在皇位上,居高临下的望着他的臣子们。

  这些人亲手将他推上皇位,却没人在乎他失去皇位的时候,是不是连命都保不住。

  他想活下去,不求像梁王那样仍旧手握大权,至少要像安平王那样,做个富贵闲人。

  明正帝十分清楚,所谓孝帝弑父篡位,赵皇拨乱反正,都是赵国攻打燕国的借口罢了。

  就算赵国永和帝真的想给庆帝报仇。

  弑父篡位的人是孝帝,与他有什么关系?

  如果赵国真的不承认他的帝名,将他当成普通的燕国宗室,他的日子反而会好过许多。

  明明都在为自己考虑,明正帝与燕臣却阴差阳错的达成共识。

  在赵军打到洛阳城下之前,他们必须从赵国手中争取到主动权。

  起码不能让赵国轻而易举的得到燕国百姓的承认。

  只有赵国有必须需要燕臣的地方,燕臣的日子才会好过。

  就算送去赵国的降书无一例外的石沉大海,明正帝与燕臣们仍旧没有放弃。

  为了能拖延更久的时间用来谈判,燕国还主动放弃了些县城,让那些县城的驻军带着辎重前往更靠近洛阳的县城。

  结合两个甚至三个县城的驻军,齐心协力的守住一个县城。

  目前看来,这种办法确实让赵军朝洛阳前进的速度变慢。

  但留给他们的时间,仍旧不多了。

  明正帝垮着脸坐在皇位上,等待朝臣们商量打动赵国的新方式。

  外面忽然有人高喊,“金山关八百里加急!”

  朝堂内的喧哗声立刻停下来,朝臣们纷纷转头看向大门的方向。

  明正帝懒洋洋的换了个姿势。

  他再也不是那个听见‘八百里加急’就惊慌失措的帝王。

  得益于平均每两天一封的八百里加急,在如今的明正帝眼中,八百里加急已经与普通的文书没什么区别。

  明正帝根本就没反应过来金山关在什么地方。

  看到满身血污,跪下就让大理石地砖染上血色的人后,明正帝才略精神了些,双眼满是惊疑和慌张。

  明正帝平时见到的那些八百里加急传信的人,虽然也干净不到哪去,却从来都没淌着血出现在他面前。

  赵军这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突然对燕军下这样的死手。

  难道是发现推进速度变慢后,不耐烦了?

  好在朝臣们的注意力都在报信的人身上,才没注意到明正帝没出息的样子。

  “突厥南下,奇袭金山关,赫连将军带兵拼死将突厥拦在关外……”报信的人摇头抵抗眩晕,咬住舌尖才能保持清醒,艰难将最重要的话说完,“请,陛下、派兵。”

  话音未落,报信的人已经软软的倒在地上。

  大司马试图将报信的人叫醒再问些问题,却摸到这人身上灼热到烫手的温度,连忙让人先将报信的人送去太医院。

  有这份百八里加急打岔,所有人都暂时将赵国放在脑后。

  自从百年前突厥攻破金山关一路南下,逼得前朝只能难逃,任由突厥在北地胡作非为。

  突厥这两个字,就成了每个北地人从出生起就刻在骨头上的痛。

  明正帝敏感的察觉到朝臣们的情绪变化,连坐姿都比之前端正了许多,沉声道,“各位大人有何想法?”

  “不能让突厥攻破金山关!”朝臣中立刻响起激动的声音,“过了金山关,就再也没有天险,如果突厥行军速度够快,二十天内就能来到洛阳城外!”

  “立刻调兵去支援,无论如何都要守住金山关。”朝臣们的意见逐渐统一。

  角落突然响起底气不足的声音,“如果将兵力和粮草都送去金山关,岂不是将洛阳白送给赵国,那我们怎……那陛下怎么办?”

  失去最后与赵国谈判的筹码,他们岂不是要成为低人一等的俘臣?

  大殿内激昂的氛围顿时凝滞,众人面面相觑后,只剩下极少数人继续坚持将所有兵力和辎重都送去金山关,大多数人都沉默了下来。

  沉默下来的人却都不愿意亲口说出‘先不管金山关’的话。

  仍旧坚持要将所有兵力和辎重都送去金山关抵抗突厥的朝臣独木难支,只能将希望放在明正帝身上,请求明正帝拿主意。

  明正帝端起茶盏掩饰住嘴角的讽刺,熟练的和稀泥。

  这个时候想起来他是陛下。

  难道当他是傻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