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 第425章

作者:捂脸大笑 标签: 强强 穿越重生

雍州尚在敌手,就能有三万逃奴。比较起来,豫州新增的人口就太少了。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境内数之不清的邬堡。那些聚堡而居的豪族世家,能够扛过十数年动荡,靠的是能打!几乎家家都有上千战兵,多者上万,足以成军!那些大族,少说也有四五个邬堡,数万客户。兵强马壮,又狡猾透顶。就是石勒那等悍将,也只能让其献降,无法全数攻下。

现在赵国占据了豫州数郡,那些邬堡就成了自家的麻烦。因为剿匪有功,不少人还赏了官职,更是让豫州境内成了有进无处的泥坑。

如今大量百姓归附,这些乱世豪族,怎么可能无动于衷。豫州可不似被被梁峰又拉又打,筛过一遍的并州。也正因此,开国之后,河南尹祖逖才升任豫州刺史,跟在大军之后收拾局面。

梁峰自然也知晓其中关窍。和世家大族角力,也是他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

从东汉开始,世家兴起,朝廷的权力被一一分解,任人鲸吞。直到四世三公的袁氏举兵造反,彻底砸烂了天下。“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话说起来好听,本质上不过是中央糜烂,地方割据达到顶峰,终至覆亡。

这烂摊子,曹魏没能收拾,司马氏又一味放纵,到了今日,根本就是盘根错节一团乱麻。世家这庞然大物,若是处理不妥,立刻会闹得内乱不休,难以收拾。别说武力征服,就连稍稍损害了利益,都可能导致反弹。

均田令正是其中之一,想让那些世家乖乖咽下,可没那么容易。

只是再不容易,也要去做。

“他们吞的已经够多了,还不知足?”冷哼一声,梁峰道,“让祖士稚增添人手,广传政令。没了庄户,即便占再多地也是白搭。若有罔顾旨意的,查查他们跟匈奴或司马氏有无瓜葛。”

就算有商业贸易,养活这么多人口,需要的仍旧是极为丰富的粮食产量。若是无法尽快恢复中原人口,一旦遇上天灾,后果不堪设想。刚刚立国,不少世家还龟缩在南方,若不趁此机会加快进度,几年后必定更加麻烦。

最后这一句,简直杀机毕露了。

一旁郗鉴立刻道:“豫州大乱数载,鼠首两端者不再少数。如今大军在外,贸然动手,恐生不测。”

豫州虽然打了几仗,但是并非战略要点。千里之外的幽州,才是关键所在。段部根本没有归顺的意思,平州崔毖也坚持奉南朝为正朔。崔毖可跟清河崔氏大有关联,若是清河崔那样的豪族心存不轨,冀州也要麻烦。因此在夏收之后,四万大军齐动,联拓跋部、慕容部一起攻伐幽州。旨在一举扫灭余孽,平定北疆。

这一仗尤为关键,连车骑将军奕延都带兵出征。若是豫州世家趁机作乱,可是会生出大麻烦的。

郗鉴话音未落,中书令张宾也上前一步:“郗侍中所言不差。豫州事繁,当徐徐图之。祖刺史忠于王事,从无懈怠。不妨命他奏本,再做打算。”

这进言,与其说是附和,不如说是为郗鉴之言作保。郗鉴也是士族出身,天子对高门的态度,张宾怎么会不清楚?北伐的压力不小,某人又出征在外。若是天子一怒之下刚愎自用,可就麻烦了。

梁峰扫了张宾一眼,终是点了点头:“也罢。豫州暂且以抚民为主吧。”

祖逖本就是个善使权谋的,加上信陵从旁协助,可以暂时温水煮青蛙。等到幽州归附,再腾出手收拾乱局。

见谏言有效,众人都是松了口气,继续奏禀其他事务。又忙碌了一个时辰,方才算告一段落。

众臣告退,梁峰独留下了张宾。如今三省之中,中书省最得天子倚重。张宾这个中书令,也是圣眷在身。不过自潜邸时,张孟孙便是陛下心腹,因此旁人虽然妒羡,却也不敢多言。

偌大垂拱殿中,只剩下君臣二人。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了两下,梁峰突然道:“可探明朝中,有多少人勾连豫州大族了?”

第359章 新朝(2)

似乎早就料到了天子会如此问,张宾从袖中取出奏本, 呈了上去:“名录在此, 还请陛下过目。”

取过略略一翻, 梁峰就皱起了眉头:“户部和吏部也有沾染?”

只见名录上十几个人名,还附有官职简述。大部分算是心中有数, 唯独六部有染,让梁峰心头一沉。六部可是他在并州时搭起的框架,这么快就被掺沙子了?

张宾神色不变:“只有孙、王两位郎中内眷有涉, 无碍大局。”

世家自持身份, 向来不与庶族通婚。然而在天子开科取士, 提拔寒门之后,情况有了微妙变化。哪家新贵发妻病逝, 一转眼就会换上世家女续弦。哪怕身居高位, 寒门也是寒门。谁不想娶个世家女, 自提身份?

道理如此, 但是碰上这种事,还是让梁峰极为火大。他的声音冷了下来:“把名录送去豫州, 让祖士稚便宜行事。这两人要盯牢, 若是碍事, 送去北疆戍边吧!”

豫州可是与晋国交壤的前线, 若是有失, 立刻会危机洛阳。他怎能放任这些贪得无厌的豪族坏事!

张宾轻声道:“陛下已敲山镇虎,不如静待其自乱阵脚。若是骤然动手,怕会打草惊蛇。”

之前在内朝提及豫州之事, 正是想给那些人一个警醒,让他们的手别伸的太长,好歹收拾一下首尾。但是黜落官员,就把战况升级了,可能导致朝中人人自危。士族出身的官吏,不在少数,要慎之又慎。

梁峰哪会不知情况复杂,闭了闭眼,他道:“朕自晓得。让信陵盯紧些,以豫州为重。”

虽然不想让信陵变得像锦衣卫、粘杆处一样恶名昭著,但是身边这些官僚,可信的着实不多。一不小心,就在根基上给你蛀个天大的窟窿。更要命的是那些世家,压根不在乎“卖国”。若是危及自身利益了,不管是匈奴还是东晋,哪怕草原上如虎似狼的鲜卑人,都能拉下脸来暗通款曲。

肉食者鄙,可不是句玩笑话。

偏偏这些人,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力资源。若想真正取代,只能等科举和地方教育推行十数年后了。

不过这些垃圾,也不能就这么咽下。

“御史台再放些人进去吧。各方都要有些,让他们多些事做。”梁峰又道。

自汉时起,御史大夫便位列三公。不过监察权并未独立,只相当于丞相副手。登基之后,配合三省六部的改制,梁峰把御史一职单独提了出来,设御史台。专掌弹劾纠察,直接向天子负责。

任何时代的监察部,最大的用处就是成为统治者的耳目和皮鞭,以防官僚徇私舞弊,蒙蔽圣听。不过立国之初,寥寥几个州郡,尚可一手掌控。御史台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武器,让那些利益有纷争的世家,先自己撕咬一番。这手腕是有点弄权,但是对付世家,不玩点心眼简直是自寻死路。

张宾会意颔首:“门下省可要再增些僚属?”

门下省现在由郗鉴掌管,负责对天子诏书进行复核。而郗鉴是个士族,就算忠心,也是有阶级属性的。若是偏向世家,诏书“封驳”退回中书省的概率就会增大。增加僚属,尤其是位卑的“给事中”,可以平衡两边的势力。

梁峰沉吟片刻,终是摇了摇头:“世家还要安抚一二。”

他不太清楚古代政治机构的演变,但是把三省六部制对比他熟知的那套东西,还是能画出个轮廓。比如替代宰相制的三省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换个说法,就是中书、门下等同于全国人大,尚书省以及其下六部,就是国务院和下属各部委。

政策的制定、执行分开,能有效避免权臣出现。门下省的封驳之权,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皇权。如此一来,把独相变成群相,可不就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了?甭管权力运行是不是真的如此,姿态总是有的,且比西晋的八公制更为诱人。因而世家才会乖乖上钩,登上这条贼船。

政治角力,强权的作用有限,终归还是制衡和妥协。

张宾这一问,其实也是在试探。见天子没有因恼怒失去理智,便笑道:“陛下勿忧。只待奕将军凯旋,朝中自然为之一清。”

这话一点不错。身处乱世,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一切。只要幽州能打出个漂亮仗,那些士族就会暂时收起爪牙。

心头一松,梁峰颔首道:“待剿灭幽州贼寇,再开一次恩科好了……”

他从不担心幽州战况,只盼那人能早日得胜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