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开百货 第22章

作者:雁过寒潭 标签: 民国旧影 穿越重生

“我被断绝过两次,我大哥被断绝过一次,还有我姑妈也被断绝过……总之,我爹一生气就登报,等几个月他气消了,一切如常。”

“别人家是为了防止小报记者打听隐私,严防死守。你家老爷子倒好,是稍有风吹草动就主动爆料啊。”

“家父性情刚烈,一贯如此。做子女的虽然无奈,也不能多说些什么。”

顾翰林苦笑道。

“所以你这次是真的为了一个舞女和他又起了争执?”

罗夏至好奇地将脑袋凑了过去,眨了眨镜片后的眼睛。

“如果真的是为了舞女倒好了……”

顾翰林推开他的脑袋,转身低声念道。

他年纪渐长,过了今年就26岁了。他大哥在他这年纪的时候,侄子都三岁了。这次从崇明回上海城里,顾老爷子又开始张罗着要为他安排亲事,他忍无可忍,索性将自己的性向托盘而出。

然后当晚就被气急的顾老爷从家里打了出去,一边打一边骂:孽子!畜生!喜欢谁不好,非要喜欢……

虽然后来老爷子被他大哥顾杏林拉了回去,但是就凭着这一星半点,正好叫这《花月时报》的记者听了去,穿凿附会地写了一篇他和舞女不得不说的故事。

平时和父亲吵架,大哥大嫂还能从中斡旋,但是这回他们两个也帮不上他了。于是他不得不在学校里住了将近一个月,这眼看都要秋天了,连秋天的衣服都拿不出来。

“对了夏至,我看到了你们即将开幕的百货公司的广告了。”

顾翰林转身,亲自给罗夏至泡了一杯咖啡。

“其实我有一个搞教育的朋友……”

————————————————

两天之后

“爸爸,看来这就是小弟的‘男朋友’了。”

背对着一整张墙的药材,顾翰林的大哥,年逾四十的顾杏林将手中的报纸送到老顾先生的案几上。

这是《申报》的副刊广告版,专门用来刊登些公司申明,生日祝福,红白喜事告知等等繁琐的事项。

这位顾先生吧,闲来无事间瞄了一眼,便看到了他家那位离家出走的小弟和某位少爷义结金兰的“喜讯”。

在周围一圈的结婚启事的包围下,不知道有多扎眼。

他不知道,这是他家的顾老爷子给了罗夏至的莫大灵感。

本来说好了,等他们回到上海,要大摆一桌金兰宴席,宴请二人的亲朋好友来见证他们换帖结义。如今顾翰林被家里赶出来了,摆酒是不可能了。

于是罗夏至决定干脆就登报发布吧。

他哪里知道,顾翰林前脚跟家里摊牌,才隔了一个月多,他家里人就在报纸上刊登这种消息,不是向家里表明这是他的“男朋友”,还会有什么其他可能?

“这什么罗夏至……哪里来的?不会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小瘪三吧?难不成是个戏子?”

这顾老先生果然开始吹胡子瞪眼了,估计把罗夏至幻想成了男狐狸精。

“爸爸,瞎说什么呢。人家可是堂堂罗家的三少爷呢,是好人家的孩子。”

这罗氏商行每个月都在各大报纸上为那栋还没建成的百货公司打广告,他想不知道都难。

“是呀爸爸,人家罗家可是家大业大。这罗夏至今年才十八岁,就开了一间百货公司,据说以后是亚洲最大的呢。”

顾家大奶奶正好来给他们父子送饭来,看到他们正在看报纸,也搭了一嘴。她认识的一群小姐妹们,可都是满心满眼期待着这百货公司开张那天呢。

“才十八岁?”

顾老爷一口气提不上来,“他连十八岁的孩子都不放过……孽子,孽子!哎!果然是这小兔崽子祸害别人家的好孩子,哎!”

至于之后某一天,正带着安全帽在工地上监工的罗夏至,突然看到一个长得很是仙风道骨,穿上汉服简直就是个老神仙的长者,闯入他们正搭建到一半的工地。那老先生看着他许久,却什么话都没有说,长叹一声便离开了——那就是后话了。

作者有话要说:  我是冷评论体质么。。。为啥都留言呢5555

第15章 我的戏楼

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个冬天,就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地到来了。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正从工地往工部局匆匆赶路的罗夏至的肩膀上,他抬起头,看着灰色的天空正不断掉落着这些白色的小精灵,这才后知后觉地说道:“阿乐,居然已经是冬天了啊。”

“少爷,你忙昏头了吧,这冬衣都穿上多少天了啊。少爷忙的都不觉得冷了么?”

抱着文件,阿乐哭笑不得地说道。

“是啊,这个时代的上海,冬天是要下好大的雪的……”

伸出手,看着飘落在掌心的纤细雪花,罗夏至笑着回头,“阿乐,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吧?我们不去工部局了,走!”

“去哪儿?少爷慢点走啊!”

“下雪天当然是去买炸鸡和啤酒呀!”

“少爷,鸡那么好吃为啥要炸的干巴巴的?少爷要想吃鸡,回家让厨房准备鸡汤,让李婶加当归红参和枸杞,给您好好补一补?再说了,那么冷的天,怎么能喝啤酒呢?当然要喝温的暖暖的绍兴黄酒啦。”

“阿乐……你真无趣!”

两个时代的人鸡同鸭讲了一阵后,罗夏至终于妥协于这个时代——他决定买一只烤鸡,一瓶绍兴黄,去南洋男子中学找顾翰林喝酒去!

月初的时候顾老爷终于允许他的小儿子回家了,让这位堂堂国立中学的校长不至于因为没有秋衣而冻毙在上海深秋的街头。

这消息倒不是顾翰林告诉他的,而是全上海人民同时知道的——这顾老爷故技重施又在报纸上登了启示,内容很短,正文就只有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