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第139章

作者:媚骨 标签: 种田 穿越重生

  不对不对,明明在此之前他们就没少睡在一张床上过,在赵向毅送他回乡的时 候,路上因为客栈的房间不够,他都是和赵向毅一起住在一个屋子里,两个人半个 月都睡在一起。

  以前李问是觉得和好哥们同一张床睡觉并没什么,上一世别说和男生睡一张床 ,冬天大家还会脱了衣服在澡堂子里泡澡,大家都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赵向毅是 一个在军营里待了那么多年的男人,从前肯定没少和男人住在一起,所以李问一直 都觉得他和赵向毅同床睡在一起并没有什么,一直都没有往别处去想。

  但是现在回想起他们从前一起睡在一张床上,两人同床共枕的画面,李问怎么 都觉得他们两个人之间是基情满满。

  要不再去逛逛万花楼,找个漂亮的姑娘聊聊天,喝喝酒,把这毛病掰过来?李 问在心里琢磨着要不要喊章素回一起去逛窑子。明明他一直都是喜欢姑娘,怎么会 喜欢男人!?

  一定是那个梦故意误导他!

  不过最后李问也不敢去逛窑子,但是也没敢去找过赵向毅,所以两个人后面有 一段时间都没怎么联系过。

  

  到底陆知书是说动了他大伯陆长平陆大人,有陆长平的帮忙,陆知书申请到地 方去任职的调令很快就批下来了。听到陆知书说他的调令下来了,李问问道,“你 要调往何地去当官?”

  “是到临川省的三江县去当县令。”陆知书说道。

  “哦,你去临川那边当县令也挺好的。”李问从前在地志上看过临川淮水这个 地方,临川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临川是淮水的发源地。淮水河是大成的七大河 之一,干流途径临川、北鞍,太源三个省。

  临川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的地方,平原少就意味着能够种植庄稼的土地少。 在这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时代里,能够耕种的土地少,就意味着那个地方的土地种 不出粮食,百姓们的肚子都吃不饱,所以其实临川历代又是一个穷地方。

  临川一过去就是大越国,越国是大成之外的另一个大国,只不过两国的中间有 山脉阻挡,有这一道天然的屏障存在,所以大成和越国之间,一国想要攻打另一国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大成和越国这么多年都相安无事,互不侵犯。因而临川 虽然是靠近越国,但却不用担心大越会派兵从临川那边过来攻打大成,将士们要带 着士兵翻越十万里大山过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调令下来了,你是要什么时候启程过去那边? ”李问问道。既然调令下来了 ,他想那应该是很快就要去上任了。

  “朝廷规定三十日内就要到任,从京城过去临川那边,坐马车过去最快都要十 五到二十日左右的路程,中间还要预留出一点时间,免得途中因为什么事耽搁了,

  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任,所以我这边是打算后天就启程过去,早点过去也能多点 时间做准备。“陆知书的眼睛看着李问,要说他调往外地去当官,最是舍不得的人 就要数面前的少年。

  他们幼时在镇上的书院读书的时候认识,幼时他们在一起读书,他的年纪比李 问的大,但是许多事他还没李问懂。中间他们分开了许多年,直到李问上京来考试 ,他们才再见面,两人一同考上进士,入朝当官。

  只是如今他要调往外地去当官,这一去少则三年五载都回不来京城这边,京城 这边有他大伯在,陆知书不担心他去了外地后回不来京城。他大伯之所以同意他到 地方上去,是想他到地方上去历练个几年,有他大伯的帮忙,等他回来京城定然是 可以往上升一升。陆知书想调往外地去当官,除了想到地方上去历练一番,还有一 些事情他要好好的想一想。

  “嗯,这样也好,早点过去,路上也不用这么赶。“李问点了点头,说道。

  知道陆知书要去往临川当县令,他的脑子里倒是想到了一种可以改变临川那边 的土地耕种的种植模式,这个在现代的一些地方运用的十分的好,就是梯田种植, 梯田就是利用山地和丘陵山坡土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是波浪式断 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水的有效措施,储水、保土和增产作用都十分好。

  况且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比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所 以往往梯田种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都特别的好吃。

  按照破面的不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土地 坡度的大小、土地厚薄等等条件而定,还要考虑到灌溉系统、土质等等一些情况, 才能判定那个地方适合种植些什么作物,才好在那边推广百姓们种植什么农作物。

  李问现在的脑子里大概的记得临川的一点信息,等回头还要翻阅地志查看清楚 临川具体的情况,才为陆知书定制出一个有效和可实施的方案。知道陆知书后曰就 要启程过去了,那中间他只有一天的时间为好友准备这么一份大礼,李问就想等明 日他到翰林院去翻翻资料,找到临川详细的记录和资料,根据实际情况来写方案会 更好一些。

  “你的行李收拾了吗,有没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 ”李问问道。

  “已经让下人去收拾了,不需要你帮什么忙。”陆知书说道。

  “哦,那等明晚我们一起吃个饭吧,就当是我为你践行。”知道好友的调令下 来了,这么快就要离开京城,李问的心里其实挺不舍陆知书离开京城的。但是既然 陆知书决定了,他就会支持朋友的这个决定。

  两个人说了一会话,就分开,各自的回家去了。

第十三章 在翰林院的日子

  第二天到翰林院上班,李问在藏书阁里找到了关于临川的地方志和文献记录。 好在翰林院的藏书阁够大,这里面有大置的藏书,关于各地的地方志和文献这里都 有详细的记载。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他阅读了大量关于临川的地方志,上面记载 了临川的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等,全面地了解了临川当地的自然、政治和经 济,社会人文等等的一些情况。

  中午简单的吃过一个饭,然后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整理出了一沓资料,李问 根据前世所获得的知识,还有综合临川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的耕种模式到商业 的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写出了一整套的方案出来。

  这么一忙活,一天的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

  两人约了晚上一起吃饭,到了下午翰林院放衙之后,李问和陆知书一起回去, 到了陆知书那边去。

  “知书,这是给你的。”李问把一个袋子交给陆知书,陆知书看着李问的眼里 有着疑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他伸手接了过去。李问说道,“你不是要到临川 那边去当县令吗?这是我为你准备的一份小礼物,里面是给你整理出的资料,还有 给你写的一套计划方案,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让你拿去做个参考。”

  李问是希望自己的用心可以帮的上朋友的忙,毕竟等陆知书到了地方上去任职 之后,两个人往后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只能通过书信往来。但是许多事情在书信上 自然没有当面讲的清楚,所以现在要有什么事,他们最好能当面讲,好过到时候通 过书信沟通,一封书信往来都要一个月的时间了。

  这个世界没有专职送信的邮差,他们送信还要托往来的商队送过去,所以书信 在邮寄的过程中还具有很大的不安全性,因此一些事情就不方便在信上说。

  原来如此,陆知书说道,“谢谢,阿问,你有心了。”

  “能为朋友做一点事,我还求之不得呢。这是我今天花了一天的时间弄出来的 ,因为时间有点紧,所以我找的资料可能不是太全面,还有我为你写的计划书,给 你做一个参考之用。这是我写的初稿,字迹有点潦草,你不要介意^ ”因为明曰一 早陆知书就要走了,他只有一天的时间来为朋友准备这一份东西,所以写字的手速 比较快,因而字迹就有点潦草,里面还有涂涂画画,担心会给别人不好的印象,李 问就解释道。

  陆知书打开袋子,拿出里面的东西看了一眼,里面是一沓厚厚的纸张,每张纸 张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看的出来为他写出这一份东西的人的用心,这让他的心 里很感动。

  就连他自己,在知道自己要到临川那边去当县令,他也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下 临川那边的一个情况,知道自己要去的是一个什么地方,并没有进行这么详细的了 解,他还想着在去的路上再慢慢了解。只是没想到好友为了他,在这么短短一天的 时间内,就为他整理出了这么一沓厚厚的资料。

  “没关系的,你写的字,我能看的懂。这一份东西,已经很好了。阿问,我不 知道如何表达我的心情。”陆知书握着这一份东西,他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他说 道,“你为我准备的这一份东西,肯定能帮的上我的忙的。”

  “呵呵,能帮的上你的忙最好了,我还担心帮不上你什么忙呢。”李问的脸上 露出了笑,对陆知书说道,,“等你到了那边,记得给我写信回来,咱们以后有什 么事可以在信上交流。”

  “嗯,好。”陆知书把东西装回了袋子里面,交给小厮拿去放好。

  两个人一起吃了一个饭,喝了一杯酒,说了一些关于京城和临川那边的事情。 李问也为陆知书解释了一番什么叫梯田种植,关于梯田种植的好处和要注意的事项 ,以及农田的灌溉用水等各方面,他都大概的提了一下。

  见天色晚了,李问就起身要回去了,对陆知书说道,“你明日一早就要走了, 今晚你早点睡,好好休息,明日才有精神。我回去我那边了,等明早再来送你。”

  “嗯。”陆知书送了李问到门口,李问让陆知书不用送他,带着他的小书童一 起走了。

  站在门口的陆知书看着少年的背影消失在拐角的地方,他在门边站了一会儿, 心情有点失落的往屋里走了回去。

  第二天一早,李问送了陆知书出到城门。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知书,我就送你到这里了。小童,倒两杯酒出来。”李 问说道。闻言,跟着的李童手里端着一个酒壶,倒了两杯酒出来,李问接过两杯酒 ,一杯给了陆知书,一杯给他自己,他敬陆知书道,“这一杯敬你,此去临川的路

  远,希望你去往临川的这一路一帆风顺,路上平安。还有祝你在那里能够一展鸿志 ,当一个百姓们称颂的父母官。”

  “嗯。”陆知书点了点头,两个人碰了碰杯子,仰头喝了手中的酒。

  “咱们就在这里分别了。阿问,我这要启程走了。”陆知书看着少年的目光隐 藏着些许留恋和不舍,他对少年说道。

  “好,知书,再见了。我在京城等你回来,你一定要回来。”李问忍不住的上 前,给了好友一个拥抱。陆知书抬起的手欲放到少年的肩膀上,最后还是垂落到了 身侧,他嗯了一声,面上平静的说道,“我会回来的。”

  “你上车去吧,我看你走了,我再走。”李问对陆知书说道。

  “少爷,请上车。”跟着一起去的管家过来请他们少爷上马车,陆知书嗯了一 声,跟着管家上了马车。站在下面的李问对陆知书挥了挥手,说道,“再见。”

  “再见。”陆知书的目光深深的看了少年一眼,放下了马车的帘子,坐到了里

  面去。

  ‘‘驾_”

  看着马车离去,李问的心里有点难过和不舍,陆知书这一走,他们或许要三五 年后才能再见面了。

  陆长平只是派了一个管家过来,并没有亲自过来相送。

  从始至终,李问都没有发现陆知书对他的感情,一来是他把陆知书当成最好的 朋友和知己,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是非常要好和知心的朋友;二来是陆知 书是一个情感内向的人,他不善于去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所以两个人一个在感 情上粗心、一个是情感内敛的人,也难怪他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两人的关系都只止 步于朋友。

  这一份感情不知从何而起,也不知道会不会随缘而去。

  随着马车的车轴轱辘而去,这一份感情被离去的青年埋藏于心中。

  这一天送了陆知书走后,李问的情绪一直都很低落,这种低落的情绪持续了好 些天才渐渐的消失。以前在翰林院这里是和陆知书两个人同进同出,现在陆知书走 了,他要习惯自己一个人在这里。

  李问继续在翰林院上班,每日按时到翰林院点卯,上午到藏书阁去看书,下午 编修史书,在翰林院的工作很清闲。他觉得这份工作还不错,可以有很多书看,听 听老翰林们说闲话,一天的时间过的也很快。

  听说皇宫里的藏书楼更大,不知道日后有没有那个机会到宫中的藏书楼去看看

  他在翰林院的这一段时间里,大皇子和三皇子那里都相继的派了人来找过他, 不过两边的人李问都拒绝了,没有随来人去见他们的主子。

  与他同一批进翰林院的进士们,已经有人站了队,选择了他们日后要为之卖命 的主子,陆续的调往六部或者是别的部门去了,就连章素回都调去了吏部当差。陆 知书外调到了地方去,所以一甲前三名的三个人里,到现在只有李问留在了翰林院 这里没走。

  相比于同科进士们的迫切要找一个靠山,李问反而是显得最不慌不忙的那一个 了,他没有接受任何一方抛出的橄榄枝,安心的留在翰林院这里读书编史。

  读史使人明志,多读一点史书,不止是可以知道历史的更替和朝代的变迁,还 可以从中总结出前朝灭亡的缘故,从而去思考当朝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前李问对大成的了解只有从书本以及老师的口中得知一些情况,只是很肤浅 的一层了解。到如今进了翰林院当官,他才开始初步触摸到这个朝堂,李问开始发 现他对大成的了解其实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么了解。

  其实对于许多事情,人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层,若是他想要进入更深的了解 ,那他就要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这上面,才能真正的去了解朝堂,以及去 了解这个国家。越是去学习,才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人知道自己无知,就越 是要去学习,如此循环反复,从而不断的去充实自己。

  在翰林院一段时间后,李问与翰林院里的老翰林们渐渐的熟悉了起来,他喜欢 和老翰林们在一起,听他们说说话,讲讲人生道理。他那里存了不少的好酒,所以 他三天两头就请这几位老翰林喝酒,翰林院里的这些老翰林们没有一个是不喜欢喝 酒的,所以李问用这些好酒迅速的就收买了几位老翰林的心,得到了翰林院里的老 翰林们的认同和接纳。

  不过李问请老翰林们喝酒也没有别的心思,就是喜欢和这些老翰林们坐在一起 ,听他们磕唠。这些老翰林们都是比他年长的长辈,学识比他丰富,见过的人、经

  历的事比他丰富,所以他们对人生的见识是很值得他去学习和借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这一日李问又请几位老翰林们喝酒,那一日领他进来的曹老翰林就是其中的一 个。李问是后来才知道曹老翰林是某一年科考的榜眼,一甲第二名,在翰林院这里 一待就是十几年,还是一个正七品的小官。

  翰林院里当的都是闲职,职位本身就不高,顶天了都是个五品小官。但是要能 从翰林院出去,进入内阁当大员,那就是一品大员了,看如今的詹大学士和董相不 都是出自翰林院。但是要进内阁当大员,还要看你个人是不是有那个本事了,不是 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当的。

  而有的人则是适合在翰林院里挂个闲职,安安分分的过一辈子。

  “嗝……”曹老翰林打了一个酒嗝,摸了摸胡子,对李六元说道,“小六元啊 ,你可是咱们大成的第一个六元之才,要一辈子都窝在这地方修书,就太浪费人才 了。你要能找到好的靠山,能调到别处去,就不要留在这翰林院了。”

  “哈哈,要一辈子能在这里修书,混个清闲其实也不错的,我倒是想一辈子在 这地方修书呢。”李问听出了曹老翰林对他的关心,若是他能一辈子在这里清闲度 曰才好,怕是有人不想他在这里清闲过活。

  所以要能在翰林院里过几天清闲的日子,他应该要格外珍惜。

  老皇帝把他扔进来翰林院就忘记了他这么一个人,就不知道老皇帝要什么时候 才想能起他来,希望不是过了十年八年后吧。李问其实是在等皇帝,只不过至今他 等来了太子殿下,等来了大皇子三皇子他们几位,就是没等到几位皇子的老子想起 他这个小六元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是皇帝的,他是皇帝的臣子, 所以如果要为之卖命,他应当是给皇帝打工,而不是旁的什么皇子相爷。

  希望他这个六元在皇帝的心中能够留下一点印象吧,李问顿时觉得很心塞。

  “阿问知道曹大人和几位大人关心小子,阿问的心中有数,曹大人不必担心小 子。咱们喝酒喝酒,阿问敬几位大人一杯。”李问给几位老翰林斟了一小杯酒,敬 了大家一杯。

  “你心中有数就好。”曹老翰林的孙子都比李六元大了,这个小子既然能考上 状元,是他们大成的第一个六元,必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所以既然如此,他也不 必去担心什么了。

  虽说是三五不时就请这些老翰林们喝酒,不过李问每次也不敢带太多酒给几位 老翰林们喝,他每次只带一小壶过来,每人能分到一小杯就好,李问担心有人喝醉 了会发酒疯,那就真的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所以他每次只给带一点点酒来,每次喝完了几位老翰林都还惦记着他,拐个弯 都喜欢跑他面前来关心关心他,李问就知道对方是酒虫在肚子里叫了,因此第二天 他就会带一点酒过来请他们喝酒。

  在后来想起在翰林院里的日子,李问是觉得在翰林院里的这一段时间,是他进 入朝堂当官的整段为官生涯里面,过的最开心和轻松的一段时光。

第十四章 妆梦阁

  七月底,他们在京城的第一家铺子装修好,准备开张了。

  李问作为铺子的投资人,他是幕后的老板,铺子的所有权自然是归他所有。只 是相爱他是朝中的官员,因而他不方便去行商贾之事,所以许多事情他都不方便出 面去处理,只能交给手下的人去做,所以最后是决定把铺子挂在李童的名下,李瑾 婉管理铺子。

  之所以没有把铺子挂到李瑾婉的名下,这是因为考虑到李瑾婉作为一个女子, 到底日后是要嫁到别人家去的。在这个时代,官府是规定女子一旦出嫁,女子名下 所有的产权都归夫家所用,所以为了避免日后铺子的产权出现任何争议性的问题, 李问就没有把铺子的产权放到李瑾婉的名下,而是挂到了李童的名下去。

  李童是他的人,他们全家都给他家打工,李问现在可以确保李童对他是有绝对 的忠心。

  不过考虑到自家妹子的心情,李问还是把这件事跟她解释清楚,免得她误会他 这个哥哥不信任她,“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这样,我先跟你说清楚,免不得你心里有 什么不舒服。你心里要有什么想法可以跟我说,咱们有什么事摊开来慢慢商量。” “哥,我怎么会介意,这些事情你做主就好,我都没有问题的。”李瑾婉并不 在意这些事情,她不知道她哥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小姑娘觉得她哥想的有点多了, 她说道,“哥,我不会的,你放心吧。”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都是在家中调制各种香料,调配香水和熬制胭脂。 现在她做出来的胭脂不说是京城这里最好的,但是肯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知 道他们的铺子快能开张了,李瑾婉是最高兴的一个,哪里还会去多想别的事情。

  “行,你知道有这么回事就好。还有这个,你看看。”李问就不在这个事情上 多说了,他们都明白就好,然后他拿出一份两式拟好的协议书出来,放到桌子上, 推过去给李瑾婉看。